話說在前,本文涉及改裝器材,但本人絕不推介或建議各位擅自改裝產品,而且擅自改裝產品將造成保養失效,更可能做成損壞,如閣下決定改裝相機並引起任何損失,本人恕不負責。
為了更有效率地玩老鏡,當年 A7 第一代推出就放棄了老掉牙的 5D 第一代,後來發現了旁軸世界,以平價的俄仔 Jupiter-12 35mm f/2.8 為入門,再到 Canon LTM 、 Minolta CL 等等日系中價老鏡,還有福倫達 M 鏡、老年代的 Leica LTM ……鏡頭入手放手一堆,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不但找了台 M-P typ240 ,還購入了現行版的 35mm f/1.4 ……除了敗家還能說甚麼呢?
MP240 雖好,但 Leica 倒是有意無意不處理「紅閘」問題,導致一堆老廣角旁軸鏡不能盡用。所謂「紅閘」技術問題在此不詳盡解說,總而言之,傳統 CMOS 架構的設計,會導致使用旁軸廣角鏡時畫面邊緣位置產生紅色偏移,而現今使用背照式( BSI )架構的 CMOS 則改善了感光面積,使用旁軸廣角鏡不會再有紅移問題。而由於「紅閘」問題,我一直忍手沒有玩那堆一直想玩的 21mm 旁軸鏡,可幸 A7RII 推出, Sony 的 135 格式終於導入了 BSI CMOS ,而到了去年推出 A7III ,就決定放售 MP240 。
可惜如果是轉接旁軸鏡的話, A7III 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轉接旁軸廣角鏡邊位成像很爛。根據我的使用經驗,一支 21mm 的旁軸鏡用在 MP240 ,即使有「紅閘」也沒有爛邊,那是甚麼回事呢?其實是感光元件前低通和紅外截止等濾鏡作怪。根據實際量度, MP240 的濾鏡總厚度只有 0.8mm ,而 A7III 的濾鏡總厚度竟達到了 2.5mm ,也不知道 Sony 是不是有意為之。
其實使用 MP240 時就經受大神和損友毒害,介紹到台灣一位師父可以改裝薄化濾鏡。這位師傅在改裝濾鏡業界其實享負盛名已久,尤其在改裝紅外線、天文用濾鏡方面業務廣泛,在整個服務過程中跟進得非常好,所以 A7III 購入不足一個星期就寄往台灣改裝了。師傅把我選擇改裝的濾鏡命名為「 V3+ 極致版」,也就是厚度比 MP240 更薄的 0.75mm ,以及保證 f/22 不見灰塵。
ZEISS C Biogon T* 4.5/21 ZM
這支鏡其實是推動我把 MP240 換成 A7III NK V3+ 的主因,用在底片上出了名的油潤,用在數碼機身上卻是出了名的「紅閘」鏡,改裝薄化加上 BSI CMOS 的成像完全可用。
ZEISS C Sonnar T* 1,5/50 ZM
一直不懂用 50mm ,改裝後反而用得很多。很多人說這支鏡全開光圈很軟、不可用,這支鏡的特點是散點等等等等,但這些與我用在 MP240 時的印象完全不符!全開光圈時其實相當銳利,收光圈時完全是現代鏡的表現。我也試過在 A7III 未改裝時使用,卻發現怎麼全開光圈這麼軟呢?改裝後再用,完全回復了 MP240 的感覺,我想不用我說明原因了吧?
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ASPH FLE
引入浮動鏡組結構的現行版 35mm f/1.4 ,名氣相當大,實際卻被用家評為不及上一版的非浮動鏡組設計……其實最想試的,是號稱各家各戶現行 35mm f/1.4 當中表現最好的 ZM 1.4/35 ,但手上 ZM 實在不少,還是先試試 Leica 吧,反正保值。
其實還是對旁軸機身的操控和手感念念不忘,目前想重溫只能拍底片,但始終是數碼方便。我也很期待 Leica 機身改用 BSI CMOS 的一天,可惜假設下一代機身就會改用,到二手價到達可承受水平還要多等十年八年…… A7 系列相對便宜,又有天工 AF-M 這等大殺器,新的 Firmware 配合 EyeAF 把手動旁軸鏡變成自動步槍般的存在,拍小朋友走動已經沒有失手的可能性,看來未來一段不短時間還是會用 Sony 機身,當然不改是不會舒服的,倒是對 FE 自動鏡提不起興趣。
寫在最後的提醒:使用原廠或副廠 FE-mount 自動鏡的用家沒有改裝需要,因為鏡頭光學設計已經考慮配合機身;以轉接單反老鏡為主的用家也無改裝必要,因為老鏡以逆焦結構為主,邊角位的光線入射角傾斜度相對較小。本人重申並不建議無故改裝相機,任何損失請勿追究本人。
二○一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