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二○二一年五月更新。)
2020 年疫情雖然為世界帶來巨變,但由於工業活動減少,大部分日子的天氣和大氣條件相當不錯,在澳門這個充滿光害的城巿,拍攝銀河的機會變得相當多。趁著這些日子,筆者多次挑戰了 M4/3 拍攝光害城巿下的銀河,結果相當滿意,當然也使用了本文介紹的 STC Astro-MultiSpectra 光害濾鏡。
台灣濾鏡廠商 STC 推出 Olympus M4/3 專用的內置濾鏡產品後,迫不及待就購入了 Astro-Multispectra 濾鏡並外拍測試,在澳門這個光害重災區下,在天清氣朗的日子還能拍銀河拍出來,這片濾鏡質素的確一流。
時間回到 2011 年,筆者首次接觸天文攝影,由於身處光害極大的城巿,作為一個長久使用 4/3 及 M4/3 系統拍攝的星空攝影愛好者,沒有一塊廣角鏡可用的光害濾鏡一直是遺憾,多年來都只能外遊拍攝星空
城市光害對星空攝影的妨礙不用詳述,在天文拍攝時,我們會使用到光害濾鏡消除光害對圖像的影響。城市光害大多來自街燈使用的水銀( Hg )燈、鈉( Na )燈和 LED 燈,其中水銀和鈉目前還是較被廣泛採用。理論上如果能把這兩種物質所擁有的光線頻率濾除,就能把光害減少甚至消除,因此光害濾鏡應運而生。
然而,光害濾鏡是一種「干涉式」濾鏡,濾走某部分波長意味著對可見光顏色的改變。當把光害濾鏡放置在鏡頭前,光線首先通過濾鏡再進入鏡頭,如果鏡頭比較廣角,邊位進入的光線角度將會非常傾斜。光線經過「干涉式」濾鏡折射後,最終成像會產生邊緣紅移問題,一般經驗認為前置式只適合 135 格式的 100mm 以上焦距鏡頭使用。部分廠商就開發了鏡後使用的內置型濾鏡,經過鏡頭後投射至感光元件的光線,邊緣一般較不傾斜,通常不會受折射等問題影響而導致紅移,也就適合廣角攝星使用。可惜的是, Olympus 除了是少眾品牌外,使用 M4/3 拍攝星空甚至是天文攝影的人在 4/3 年代並不多,導致沒有太多廠商願意為 M4/3 推出內置型濾鏡,同時由於 Canon 在數碼天文攝影投入最早,初期市場上只有 Canon 使用的內置型濾鏡,後來才出現 Nikon 的,而近年則開發了 Sony 使用的內置式。
有見及此,部分光學廠商推出了一種「紅色增強」濾鏡去充當廣角鏡用的光害濾鏡,透過稍微減弱黃色,變相增強了紅色的手法去消除光害,但力度畢竟不夠強。 作為 M4/3 用家,我一直在苦等市場推出內置型濾鏡產品,在此之前只能配搭「紅色增強型」的濾鏡充當光害濾鏡,效果是非常一般的,只好湊合使用。
以上述畫面為例,橫琴長隆方向的光害根本無法濾清,以至該方向的銀河無論怎樣後制都無法重現,只能透過壓光處理,一條「大海參」被硬生生咬掉了半邊,整個後制過程根本讓人懷疑人生……
到了 2019 年,經歷漫長等待,終於等到了台灣光學廠商 STC-Optics 推出了 Olympus M4/3 機身使用的內置型的光害濾鏡。 天文攝影要求的光害濾鏡力度要有多強?以下是今次要談的濾鏡,由廠商提供的光譜表現圖,大家可以看到水銀燈頻率的光線幾乎被消減至只有一成左右,鈉燈部分甚至消減至零通過率。
順帶一提,有些朋友想知道同廠另一種 Astro-Nightscape 濾鏡與 Multispectra 的不同之處,以下為該濾鏡的光譜表現圖,可以看到兩者針對的光譜頻率是一樣的, Nightscape 相對來說比 Multispectra 保留了一點納燈和水銀燈的光線,實際來說就是畫面顏色相對會更自然一點,白平衡更好調整,當然被濾走的光害顏色也會少一點。
其實在消息出來後就一直關注著,但拖了很久還沒看到開售,期間機緣巧合在臉書上認識了 STC 一位負責人,了解到開發進度和箇中難處。到 2019 年 5 月,產品終於正式發售,我就極速網上訂購,三天送達澳門府上,效率可謂神速。
入手後迅速出外測試,可惜沒有遇上攝星好天氣。既然是光害濾鏡,當然也可以利用城市燈光作為測試對象,結果黃光真的被濾走不少。
其實光害濾鏡並不是甚麼新科技,內置式/鏡後濾鏡更是早已存在的設計,但到了今天才有一塊 Olympus M4/3 能用的內置型濾鏡,只能輕嘆一句總算守得雲開,也不能不感謝 STC 願意為少眾品牌投入開發資源,以我所知的就是為了 M4/3 ,廠家已經造了不下十個模具。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