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0 怎会不等如 f/4.0 ?

想先说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因为一些原因陪太太到影楼,当时由一个当摄影师的朋友负责操刀拍摄。我说想试一下影楼灯的操作,他把数据告诉我,我就试拍了一张。他使用的是 35mm 格式的单反,而我使用的是 4/3 片幅的 E-M1 ,有趣的是大家的快门曝光组合相差无几。

影楼猩猩
影楼猩猩

经常在网上看见有人说,因为小片幅要裁切,所以小片幅的f/2.8 不等于大片幅的f/2.8 、同一光圈下小片幅的快门会慢一点、感光度会高一点云云……这是真的吗?为此我想分享一个很久以前做过的简单对比。

测试当年同时拥有 35mm 格式的 Leica M-P typ240 和 4/3 格式的 Olympus E-M5 Mark II 。忽发奇想就做了这个对比,让日后大家再谈起小片幅快门慢一点的时候能拿出来跟大家说说事。两台相机都使用了同一支镜头,在同样的室内照明环境底下,同时使用M mode 手动设定光圈( f/4.0 )、快门( 1/8s )、感光度( ISO400 )和白平衡,意即过程中相机的自动曝光部分完全没有参与。拍摄后利用同一软件不作任何调整输出,并利用取样器工具检视同一位置的 RGB 值,以及透过截图截下相片的整体直方图如下:

Leica M-P typ240 的结果
Olympus E-M5 Mark II 的结果

颜色取样器回报的结果显示,两台相机的取样点 RGB 值结果相近,而从直方图看,除了两台相机之间不同的颜色演算取向之外,大致的图像形状基本一致。

曝光值无关片幅大小

既然实际测试看到两个不同片幅,在相同环境下使用同一拍摄数据,最终得出了相同的曝光影像,那所谓的「同一光圈小片幅曝光少一点」就不攻自破。

其实很多朋友跌进了一个误区:以4/3 格式和35mm 格式的对比为例,因为4/3 的裁切因子( Crop Factor )为2 ,所以焦距乘二后套进光圈( f-number )的公式:焦距/光圈孔直径,所以就有了光圈实际小两级的说法。然而,这种论调忽略了一个事实:一支焦距为50mm 的镜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是50mm ,就好像在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中,太阳一定会从我们东边升起,不会因为你身处北半球抑或南半球而有所改变。所谓裁切因子更准确的说法,是换算为35mm 格式后哪一种镜头相同的拍摄效果,例如一支50mm 的镜头用在4/3 片幅上,并不是说镜头的镜片会突然改变形状变成100mm ,而是视角会相近于35mm 格式上使用100mm 的镜头。光圈亦相似, f/2.0 就是f/2.0 ,并没有因为使用在4/3 片幅上而光圈忽然缩小成f/4.0 ,只是在景深方面,因为本质是一支50mm f/2.0 的镜头,景深范围相当于35mm 格式上使用100mm f/4.0 镜头而已。

截图:维基百科

中文维基百科上对曝光值的解释倒是准确:

在摄影中,曝光值(Exposure Value,EV)代表能够给出同样曝光的所有相机光圈快门组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9D%E5%85%89%E5%80%BC

「曝光值」其实是一个被误用的名词,因为它反映的是拍摄参数(camera settings)的组合,而不是曝光量(photometric exposur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9D%E5%85%89%E5%80%BC

也就是说, EV 值是一套任何系统都会使用的标准,裁图的图表反映了在某一 EV 值下, ISO100 感光度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快门和光圈组合。这里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同样的 f/4.0 ,大小片幅没有不同。

如果有用过测光表,或使用「阳光 16 法则」街拍的经验,应该更好理解:当中没有片幅这个变数。

有些朋友会混淆了曝光值和曝光量。是的,大片幅往往需要更多的光线,但要搞清楚,大片幅需要更多光线是因为面积较大,光线是用来满足多出来的面积,而不是片幅上每一点的曝光多了。曝光量是关乎感光幅面需要多少光,是硬件层面的东西,而曝光值才是真正关系到摄影师如何设定相机。

ISO 值是有标准的

所谓 ISO 其实是指国际化标准(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为任何工业标准提供世界性的规范。其中规范数码相机感光度的标准为 ISO12232 ,在 2019 年更新过一次。

This document specifies the method for assigning and reporting ISO speed ratings, ISO speed latitude ratings, standard output sensitivity values, and recommended exposure index values,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It is applicable to both monochrome and colour digital still cameras.

https://www.iso.org/standard/73758.html

ISO 一词则被相机制造业界广泛用作感光度的借代词。关于这项标准的内容比较专业,这里不作引用。简单说,任何摄影工具为摄影者提供感光度设定,都得遵循该项标准。

有些朋友会说,听过有相机厂「虚标 ISO 」?大部分持这个论调的朋友都是拿 DxO 的测试数据来说事,截图如下:

截图: DxOMark.com

看 DxO 的数据,较小片幅的 E-M5II 在测试中的确看似 ISO 「更不足数」,那肯定是欺骗消费者了? DxO 自己对此则另有说法,但该篇文章已因其官网改版而遗失。简单说来,该篇文章认为不是欺骗行为,不过也可能可以称为「把戏」( DxO 该篇文章的说法是: Not cheating—okay. A trick? Maybe. )。也就是相机厂因应感光元件不同的感光能力,在输出 RAW 档案时把档案「推光」,让最终照片的曝光达至上述 ISO12232 的标准,开首的对比已是实证。有些朋友批评厂商「欺骗」 ISO 值来获得较好的杂讯表现,自然就没有逻辑可言:「推光」又会增加照片杂讯,骗来根本无用。

虽然DxO 的该篇文章已经不存在,但关于ISO 是否虚标,个人仍未看到更有力的文章证明,因此个人还是倾向该篇文章的说法,亦期待有更多相关讨论进一步支持或反对这个观点。

最后想说的是……

每次拿出这个对比,总有一堆网友会质疑不同相机不同测光会影响结果,为什么不用测光表云云。不听书会导致考试不合格,早说了全手动输入数据,没有经过测光,一个不存在的行为到底怎样影响结果?

只怪自动化摄影宠坏了摄影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