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知时光去: Olympus E-5

跟 Panasonic 一同以 M4/3 带领相机工业进入无反时代的 Olympus ,确认将相机业务出售予日本产业伙伴( JIP ),根据公开信息,撰文时交易细节即将落实,这时反而想写的,是已步入历史的 4/3 系统单反、最后武士 Olympus E-5 。

入手后第一次拿出去拍摄,这张相片对我来说印象极深。

说起来,最新的 E-M1 Mark III 跟 E-5 处境相似:都是前代旗舰的少改优化,但对真正用家来说却是翻天覆地。 E-5 像素微增 200 万至 1,200 万,但改善了高感光表现之余,竟然把低感光度的质感推向了极致;拿掉 Low Pass 滤镜迎来更细致画质,也让业界在稍后跟进。 更可用的 Liveview 速度、前代「千鸟」双十字相位对焦系统再优化等等, E-5 在多年以后作总结,的确说来强大;但说到连拍、对焦点等基础数据, E-5 从外观到规格看来比前代几乎没甚么亮眼的吸引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只是一台「 E-3s 」,把前代的毛病改善过来而已。

但十年又过去,作为用过两代旗舰的老 4/3 用户,只能说 E-5 的改进无法从规格上看得到。 直到大家看到 E-M1 Mark III 和 Mark II 的差距,就早已不言而喻: Olympus 从来不能只看规格。

Olympus 用户有哪个不关注色彩?

笔者的 E-5 前后总共用了三年多,是刚推出就入手的。 很多东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或许会觉得落后,即将进入8K年代的今天,1,200万像素只是Nothing(除非是a7S系列或GH5s那一类感光怪兽),但当时FHD才刚普及不久, E-5 却让4/3 用家回到当年E-1搭载FFT-CCD (Full Frame Transferred )感光元件的感受:为甚么低 ISO 能如此干净?

由始至终不变的爱拍题材是喵星人 XD

同时,当年无线闪灯通讯还不发达,那个同步接口就更显实用…… 听说当年真的有杂志拿来当影楼机。

高 ISO 是有所改善,起码 ISO800 已能拿出手,以当年 4/3 系统来说已不可多得(大概是 APS-C ISO1600 可用的年代)…… 但低光下的横纹问题,让当时刚入门天文摄影的笔者相当头痛。

横纹噪声令人头痛!
叠相后却又很不错。

对焦方面,前代 E-3 引入双十字「千鸟」相位检测对焦系统,配合当时新研发的环型超声波「 SWD 」马达,尤其使用与 E-3 一起推出的 ZUIKO DIGITAL ED 12-60mm f/2.8-4.0 SWD 镜头,原厂宣称在实验室环境下是当时全世界最快的自动对焦组合,「千鸟」所采用的差异式排列也确保了侦测准绳度。

ZD12-60 ,世界最速对焦(好似系)

是不是全世界最快不用深究,至少笔者认为单次对焦是可靠的,M4/3年代常见的「背景先决」情况,使用 E-5 时笔者并不很深刻……

首见《无耻滤镜》剧剧性色调,当时编号 Art 11 。

连续对焦也就是「追焦」方面,如果事先明白从来不是 Olympus 的强项,那 E-5 会有惊喜,至少中央单点配合镜头对焦距离限制设定,还是能处理大型的飞行中水鸟。

大一点的白鹭……
小一点的相思…… 还是能追得到。

当时期待 Olympus 的追焦性能可以追上市场水平,今天 E-M1 Mark II 、X 和 Mark III 终于也实现了。

E-5 的 Liveview 也到了可用顺畅的程度,当然旧时未有 On chip PDAF 技术,以纯反差检测来作自动对焦侦测, Liveview 下的自动对焦大概比 E-P1 稍慢吧。

但那时候有 Liveview ,拍喵星人超方便呢。

防震、防尘和防溅水性能突出,感光元件超声波除尘也是今天仍然领先的技术,至少笔者在沙尘滚滚的环境下更换镜头从不担心也没出过意外…… 有一定年纪的前辈看到我换镜都会提醒我说小心入尘,我通常都会报以微笑感谢提醒而手却不会停下来……

战场一样,敢换镜吗?

总的来说, E-5 是 Olympus 在 4/3 年代的大成,没有现在许多的特异功能,但硬是把当年厂方各方面最高的技术都投放进去,现在回看,的确是 4/3 系统的完美谢幕。

这样挂机又的确有点难度呢……

消费者们对E-5的投诉,可能和今天对E-M1系列差不多,就是体积大、机身重,高感光度表现比不上同价位的APS-C甚至是135片幅产品。

当然今时今日我们都明白到,片幅面积小画质一定不够好,就像好的单车可以很昂贵,但踩得再快也不可能快过一台小排气量的机车,对不?

等效 300mm 又拥有 f/2 曝光,其实这个体积真的不大。

然而我们不会去批评单车怎么这样贵还这样慢,因为都是面向不同的东西…… 4/3 系统的精粹不在机身性能有多好,而是那堆规格外的怪兽镜头。

当然今日电子技术进步,那堆怪兽光学看起来可能又有点过剩,而在那个还是静态摄影为最大宗、光学质素还占很大份额的年代,那堆怪兽又确实没有替代品。 而 E-5 的体积、重量,使用最高光学质素的 SHG ( Super High Grade )镜头时又出奇地平衡好手持。

手持E-5和50-200mm相当轻便,后来就爱上了长焦拍风景的压缩感。

很多人习惯以体积越来越大去说 M4/3 发展了错误方向,其实 Olympus 这样不顾体积的旗舰,从 4/3 年代开始也不过是三到四年才有一台,轻身方便的几乎每年都有, E-5 同期也有 E-620 这台被称为入门机皇的小家伙迎战呢。

Panasonic 在推出两台 4/3 单反后专注无反发展,并引入强劲影片拍摄功能,到今天手机拍摄质素大幅度改善、阅兵读习惯由大屏幕图文并茂转向小屏幕影片 VLOG 大行其道,整个 4/3 系统在这个大时代来临前,以 E-5 完美谢幕,而那个时候的 Olympus 也早已悄悄地把重心转移去发展 M4/3 。

但有些事情难以忘怀,使用 E-5 那段时间是笔者入生中最自由自在、最愿意到处拍摄的时光。 拿出去拍摄的器材就是最好的器材, E-5 是影响笔者最深的一套摄影工具,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拿上手就能拍到自己想要的画面」,以致日后选用器材都会以此为准则。

那个时候,旅行、出差都愿意带呢。
不是OM蓝,但很深邃呢。

日后 VLOG 必然主导数码摄影市场,对笔者来说也是一种熟悉的工具,但年纪渐长、生活繁忙,投入的程度必然不如使用 E-5 当年,当然无论生活抑或摄影,当下也有当时无可比拟的乐趣。

Olympus 出售业务、 Panasonic 同步发展 M4/3 和 135 片幅,市场一度充斥悲剧情绪。 笔者相信 M4/3 的发展不会停,但肯定不再跟过去一样专注静态摄影。 而笔者认为这与 M4/3 还能生存与否无关,而是整个相机工业日后的发展已经改变,从近期各家产品可知一二。

笔者努力搜集多年的那堆 SHG 怪物,还能以最新的旗舰机身去推动、享受更强的性能和画质,对一个多年用家来说感受极深,在时代改变的当下回想当年至爱,只能说句: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分類 /


发表评论

© 2024 by William Ch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