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2016 年末, Olympus 推出 mZD ED 12-100mm IS PRO ,笔者几乎是一推出就买下来,三年多以来陪着笔者去过数次旅行,拍过不少满意的街拍,也在工作中纪录了不少场合。

浦添大公园,超好玩的滑梯!
2017年的冲绳旅行,是笔者很怀念的一次,这次哥哥真的长大了。 这是浦添大公园,超好玩的滑梯!
要上楼梯才能玩滑梯,很好的小朋友放电项目呢。
要上楼梯才能玩滑梯,很好的小朋友放电项目呢。

当时最大的宣传卖点是配合同时推出的E-M1 II达成反地心吸力的6.5级防震,主打《旅行、日常》。 2017年那场笔者相当怀念的冲绳旅行,只带E-M1 II和12-100mm这套组合,全程不用换镜,使用体验极佳。

去年又到台湾旅行,又是一机一镜,室内用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手持反地心吸力拍摄也是小菜一碟。

E-M1II + 12-100PRO
E-M1 II + 12-100PRO ,去旅行真的不用多带其他。

打从 Olympus 推出 PRO 系列镜头开始,很多意见觉得体积越来越大,甚至连 M4/3 用家的圈子里都有这种论调。 其实在初代 E-M5 已经有人这样说,笔者其实觉得 E-M5 的体积,不过是当年人气机型 E-P1/2/3 加上 EVF 的大小而已。

当然消费者各有所需,口味会随时间而改变,器材也会随市场发展而有不同面向。

E-M5 vs E-P3
E-M5 vs E-P3

4/3 联盟官网(中文版)是这样描述 M4/3 系统的:

在4/3(Four Thirds)系统规格所秉承的”专业影像质量数码专业设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高便携性小型设计”这一部分作为中心,追求系统整体的薄型化和小型化,这是微型4/3(Micro Four Thirds)系统规格的主要特点。

https://www.four-thirds.org/en/faq/

再来看看,官方如何描述当年的 4/3 系统:

4/3型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大约为35mm胶片相机传感器的1/2。 因此,为得到相同视角而需要的焦距仅为35mm胶片相机所需焦距的1/2,这样光学系统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在不降低亮度的情况下缩小有效口径,为设计通光量更大的镜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由此为小型化和大光圈的同时并存状态下、镜头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就是说,采用4/3型图像传感器,使得开发出的镜头不仅能够全面实现传统镜头无法达到的高性能,而且小巧轻盈便于携带。 例如,一个等效于35mm相机格式的300mm远摄镜头,在4/3(Four Thirds)系统中只需采用150mm焦距,即可实现相当于大光圈F2.0的高亮度,而传统镜头的最大亮度为F2.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22135338/http://www.four-thirds.org/en/fourthirds/index.html
E-M5II + 12-100PRO
E-M5 II + 12-100PRO

换言之官方所希望提供的产品,并不是体积绝对小的器材,而是开发出比传统镜头(官方以 135 系统为比较)性能更高的产品,同时维持小巧轻盈便于携带。 12-100mm 正是这样的产品,你看上去好像比传统的「小三元」 24-70mm f/4.0 和 70-200mm f/4.0 体积好像差不多? 但人家两支镜头合体成为一支! 同时提供反地心吸力的防手震、可靠的三防性能、还有全焦段均在系统上游水平的画质。

试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们在一个摄影旅行遇上了大景,有些朋友拿起广角镜拍完再换上远摄镜继续拍,有些朋友则带了两个机身各接上一支镜头拍来拍去,而你,拿起一机一镜,广角拍一下、远摄拍一下,还有时间补拍一些,然后回到车上喝茶,看着朋友们换镜换得满头大汗…… 是不是很潇洒?

街拍更是方便。 有关注本网志的朋友都知道笔者有双修旁轴镜头,但笔者可以明确告诉你,我更喜欢 12-100mm 拍的街拍。 笔者很喜欢长焦距的压缩感,但又不愿意每次出行只带长焦镜,因为缺失广角端恐怕会遗留一些画面, 12-100mm 就正好。

笔者很喜欢长焦距的压缩感。
笔者很喜欢长焦距的压缩感。
长焦距拍摄街景总会给你惊喜。
长焦距拍摄街景总会给你惊喜。
距离足够的话,也能拍下不变形的建筑物。
距离足够的话,也能拍下不变形的建筑物。
2020年疫情下的公园,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呢......
2020年疫情下的公园,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呢……
天桥下的斑马线,不启用的基建形同虚设!
天桥下的斑马线,不启用的基建形同虚设! 这个位置只能用广角端拍摄,若只带长焦镜就真的遗憾了。
扑口罩的长长人龙,要与人减少接触,用长焦来拍就最适合。
扑口罩的长长人龙,要与人减少接触,用长焦来拍就最适合。
超强防震,手时两秒不是甚么问题。
超强防震,手时两秒不是甚么问题。
喵星人,很美的毛色呢。
喵星人,很美的毛色呢。
「天涯镜」来说,解像力完全不成问题。
「天涯镜」来说,解像力完全不成问题。

对笔者来说,有选择永远是最强。 在 M4/3 系统里,我能找到 12-32mm 、 15mm 和 20mm 这些体积细小的镜头,能和 E-PL 或 PEN-F 等机身组成相当便携的系统(这篇文章内的街拍以 15mm 和 20mm 拍摄),也能找到 12-100mm 、甚至回头找到 14-35mm 这些以高性能、高画质为诉求的选择。

而 12-100mm 用作生活随拍,未必比小器材轻松,但纪录重要画面就相当可靠了。

工作上使用, 12-100mm 更是称职,你根本不用担心拍不到,只须留意自己能不能捕捉得到。

「天鸽」袭澳后,民防架构于2018年举行首次「水晶鱼」民防演习,应付将来可能发生的超强台风:

政府派包机前往武汉接回滞留居民,包机起飞前机组人员合照。
政府派包机前往武汉接回滞留居民,包机起飞前机组人员合照。

就算回到 4/3 年代,当年的大三元也是这样的产品: 14-35mm 和 35-100mm 体积跟 135 系统同类产品差不多,但给你 f/2.0 的大光圈,确保你能以更快的快门去拍摄动态( 4/3 的 f/2.0 是真正的 f/2.0 ,详看这篇文章), 7-14mm 是推出当年( 2004 年)最广角的镜头( 135 格式等效 14mm 的视角),那时候 135 系统最广的只有 16mm 。 而 12-100mm 的出现对笔者来说,是对 4/3 系统 核心价值 的一个温故知新,对体积再无顾虑,索性把 12-40mm 换回 14-35mm (详看这篇文章)。

真的要批评的话,唯一就是画质取向比较完美,各方面无缺点,也就是说比较闷吧,哈哈! 但 12-100mm 的方便、可靠和高性能,实在令我爱不释手…… M4/3 联盟这两年不介意体积稍大,反而在规格、性能方面着墨,就像 Panasonic 的 DG 10-25mm f/1.7 和 12-100mm ,这个时代当你能坚持你的核心价值,就能赢得掌声。

有人会说用 135 裁切也能有这样的效果、同一价钱有大买大云云…… 我不打算讨论,毕竟各人有各人玩法,只是如果你正在使用 M4/3 系统,对 PRO 系列的体积还有疑问,觉得「太大太重失去 M4/3 轻便意义」等等,我只可以告诉你:

你信仰不足,请尽快课金充值。(笑)

写在最后

现在觉得写器材很难,人已离开追求画质的阶段,不想太多写画质表现沦为评测文章,一不小心又会被认为是写火棒文–「肯定是想吹捧然后二手卖个好价钱吧! 」

这我可以确实告诉你,不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