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公佈鏡皇 mZD 150-400 TC 時,市場上有些有趣的評價,大致上還是對價格、體積等疑慮。當然我們也明白,無論是價值抑或硬體指標, mZD 150-400 自有其決定性的優勢。不過我們堅信和而不同,是否好用就留待各自主張吧。不過, mZD 150-400 始終是面向專業用戶,對於普通消費者、為興趣而拍攝的生態攝影愛好者,那個價格的確不是平易近人,而 OLYMPUS 則同時發表了規格稍遜、但同樣能達到 35mm 格式等效 800mm 視角的 mZD 100-400 ,為用家提供了一個最便宜的選擇。
打從發布當日起,這次要談的器材就受盡非議:「與 S 家完全相同的設計」、「不是專門為 4/3 片幅設計」、「比 P 家同規鏡頭還貴(然而 P 家官方定價更高)」……的確,近年 S 家在 M4/3 的光學設計上頗見積極,雖然並沒有發布專用的 M4/3 鏡頭,但也交出了數個叫好叫座的專用設計,以至於對這次 mZD 100-400 有所落差,也是在所難免。然而,同廠發表分別有 APS-C 和 M4/3 版本的產品,又受到很多消費者有口皆碑的稱讚,是不是專門設計有時也未必那麼重要呢。
攝影人總是以高級器材為目標,筆者只是一個業餘的攝影愛好者,當然也想感受鏡皇魅力,但囊中羞澀,而且拍攝多年對於自己喜愛的題材和能力了解甚深,對於生態攝影,自問只是剛開始的興趣。懂得選擇適當的器材,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在我的理解中, 400mm ( 35mm 等效 800mm )這樣窄的視角,其實更適合拍攝水鳥,因為水鳥的距離很多時候相當遙遠,即使體型較大的小白鷺,在畫面上可能也只有一丁點大。
在 4/3 年代, ZD 50-200mm f/2.8-3.5 差不多是每個 OLYMPUS 用家都必定持有的長焦距變焦鏡頭,性價比高、畫質硬朗,堪稱 4/3 系統精粹,而值得一提的是, 50-200 這個較短的焦段反而適合拍攝林鳥。林鳥體型細小而活潑,個人認為更講究拍攝者的反應和接近目標的技巧, 50-200 相對較大的光圈也彌補了林蔭光線不足。反過來說,用 mZD 100-400 拍攝林鳥,光圈的確是小了點,而迅捷的小鳥往往需要更高速的快門來凝固動作,即使在光線充足時, ISO 感光度也經常需要提升至 1,600 或以上。不過,新一代的 M4/3 相機,推得起。
作為一支本身針對較大片幅設計的光學鏡頭,因為像素密度的關係,用於密度相對較高細片幅上必須在解像力上有一定水平。 OLYMPUS 目前的高階鏡頭 PRO 系列擁有產品線上較高的解像力,那麼非 PRO 的 mZD 100-400 又是否稱職?我自己看來,與 PRO 鏡頭還是有一段距離,但應該能數得到的毛還是能數得到。
最近攝影評測有一股風氣,但凡測試器材都放大至 200% 、甚至 400% 來檢閱細節……先不論放大超過 100% 其實就得考驗算法,被算法處理過的細節又是不是值得欣賞的細節呢?
相信很多同好會在 mZD 300 PRO 和 mZD 100-400 之間作取捨。作為非 PRO 的 mZD 100-400 ,除了解像力肯定較定焦 PRO 鏡有所不足外,對焦速度也會稍微慢一點,不過以我用過的 PRO 鏡來比較,也只是慢一丁點而已。
35mm 格式等效 800mm 對我來說,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超遠攝下的壓縮感,用來街拍比起常用的 100mm ( 200mm )更加有趣呢。
順帶一提,為了區隔產品定位, mZD 100-400 無法享受與機身防震協同的 Sync IS 效果,但根據官方說法,鏡頭的防震機構還是會協助穩定畫面,所以拍攝時防震效果還算明顯。
對,一切都不會是最好,但全部都足夠使用,足夠你拍出優異的照片。
寫在最後
不知何時開始,我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一些相機廠商定義為專業用的器材;也許是廠商刻意下放技術,慢慢地讓用家覺得可以追求更多?又或許是經濟發展讓人普遍地富裕起來?無論如何,攝影人總是以高級器材為目標。但我認為,每一個長時間認真投入攝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清楚自己最適用的是哪些器材,昂貴的高級器材縱然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平易近人的其實也是床前明月光。只娶得了白玫瑰,其實是不太適合對紅玫瑰作評頭品足的,畢竟那不是你的世界,一不小心就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
人啊,還是恰如其份,才是最佳姿勢。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