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廿年前的一次隨家人與親戚相聚,親戚拿出一台有鏡頭的手機介紹,工作有需要時可以拍攝文件給上級審閱。那還是一個 2G 網絡當道、 3G 還沒見影的年代,數據流量還是珍稀資源,一張光碟只有 680Mb 的世界。
時間來到 2022 年,手機上的鏡頭越來越多,我們已習慣隨手拍下生活點滴,再上載社交網站分享。
數碼攝影器材在 2000 年後大力發展,至 2010 年前後,數碼相機已經取代菲林相機,成為每家每户都擁有的家電單品。當年手機攝影因為體積和算力等限制,拍攝質素未能與相機比較,傳統相機廠迎來一波爆發潮,各式產品如雨後春筍出現。
至近年不少人認為手機的攝影質素已經比肩傳統相機,使用相機的攝影人不斷找出相機的優勝之處,然而相機市場的動向還是不可逆轉,廠商們要麼改變業務重心,更甚者直接終結相機業務,有廠商明言日後只向專業器材方向發展。
半導體技術和手機算力提升,無疑讓手機拍攝的質素一下子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境界。不少過去拿著相機的家庭用戶,相信已經多時沒有再帶相機,而手機體積小、作為通訊器材即時分享,則更為符合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吃過了美食,我還要回家找電腦過相上傳?相信 2022 年,很多人家中連電腦都放棄了。
現在還拿著相機拍攝的朋友,大抵認為相機的相片質素放大還是較為優異,操作也較為順手。相信我,對很多以前會用相機拍攝生活相的人來說,這些都不是重點。尤其當手機引入計算攝影後,很多人認為手機攝影質素已經超越相機,一家大細出行,可以少帶一台相機,的確方便得多。
所謂計算攝影,更多倚重數碼處理影像。目前主流做法是利用小感光元件傳輸速度較快的特性,在極短時間內極速拍攝數百至過千張不同曝光(或單一曝光不足)的相片,經系統疊合後改善雜訊表現和寬容度,再分析相片元素,把相片不同部分的銳利度、色調和光暗等進行優化。
判斷相片質素有很多方法,科學一點可以是銳度、分辨率(線數)、動態範圍、雜訊表現等;至於手機是否已能代替相機?一般人和攝影人會有不同答案,其實是因為操作方式和追求的東西各有不同而已。
毫無疑問,相機的感光元件較大,操作方式也決定著相機在某些場合更有可能拍到質素較高的相片。然而攝影人使用相機,對畫面本應心中有數,某個元素的顏色深淺,光暗程度等都有自己想法,相當講究後制功夫。
而手機雖然受感光元件限制,解像力明顯不及,但因為計算攝影的幫助,手機拍攝的最終影像目前在整體動態範圍、雜訊表現等均已追上大片幅相機。加上手機智能化處理圖像,一般不懂後制的用户也很容易取得能吸引眼球的結果。
而攝影人當然不會把後制交給算法,現在不少手機開始提供「 Computational RAW 」計算後的無壓縮原始檔,用户能有不輸相機的調整空間。
後記
筆者一直很強調「你的天堂可以是我的地獄」,極緻相片質素明顯不是所有人的追求,這也是近年相機市場萎縮的主因:過去一段長時間至少要入門相機才有較好質素,現在一台手機就可以省下存放相機的空間,傳統相機廠過去最高銷量的產品不再受追捧,黃金時代當然就過去。
作為攝影人,我們實在不用太介懷甚麼比甚麼好的,器材只是工具,你覺得相機較好,只因為你需要的工具是相機,那就不如放棄無謂討論,專心拍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