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Jupiter-12 2.8/35

  原諒我俗氣的和很多人一樣酷愛 135 格式中 35mm 焦段約 62 度的視角,雖然對八六七枚還不算很感冒,但每接觸一個系統,總要找該系統的 35mm 或等效的焦距來把玩一下。

  換到 Sony A7 後接觸旁軸鏡頭,第一支 35mm 旁軸就是前蘇聯的 Jupiter-12 ,這支有蔡斯血統的「 Russian Copy 」版本,乃二戰後蘇聯奪取德國蔡斯設備後的制作,除了原先蔡斯的 S 接環外,也提供了 LTM 接環。光學結構被稱為「戰前 Biogon 」,因為那是基於 Sonnar 結構設計出來的(網上有資料說是把 Sonnar 的後組放大得出一個 f/2.8 的鏡頭),和現代那種對稱設計的 Biogon 是兩回事。現代 Biogon 標榜的是幾乎修正至沒有變型的特性,而「戰前 Biogon 」則好像有點枕形變型,也就是有別於一般逆焦設計廣角鏡頭常見的桶狀變型, Jupiter-12 的變型是向內幅射的,儘管很輕微。

  和老世代的旁軸鏡頭一樣,最近對焦為一米,加上 f/2.8 在現代來說被認為是普通大小的光圈,散景注定不很突出, f/2.8 在過去可算是大光圈了啊……不過可能真的是 Sonnar 血統的關係吧,散景的味道很相似。

  仍然是老鏡的鍍膜技術不佳,加上前蘇聯鏡頭的鍍膜真的不怎麼樣,抗耀光能力就算了吧,不過思考一下,倒能玩些效果的。

  網上找到的資料說,部分較早期的 Jupiter-12 無論是物料抑或工藝,都是完全複制蔡斯的,而我手上這支應該是中後期,鏡片和鍍膜已改為蘇聯自己的物料,表現是否真的有不同就不得而知了,但鏡身工藝真的不怎麼樣。這支鏡頭如有機會,還是用來拍菲林機較靠譜,始終數碼感光元件的特性,還是會讓舊式的 Biogon 崩潰。

後記( 2014/12/24 更新):

  較早時購入 Rollei 35RF 作為底片旁軸機身, Jupiter-12 無法插入機身內,以底片解放 Jupiter-12 的想法只好作罷。 A7 的感光元件倉卻有足夠位置,有興趣的朋友請放心使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