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的真實色彩

「力度較輕」的濾鏡相對來說能保留更多自然顏色,但比較適合在光害較少的地方增強星空的反差。
「力度較輕」的濾鏡相對來說能保留更多自然顏色,但比較適合在光害較少的地方增強星空的反差。

  稍有接觸銀河攝影的朋友,會不會有個疑問,為甚麼網上看到的銀河照片,每張的色彩好像都不同?

  其實本質就是色溫問題。資深影友會明白,如果你希望相片顏色準確、色彩鮮艷,拍攝前就需要事先設定一個基準,告訴相機哪種顏色是黑、白和灰,也就是設定白平衡。白平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正確的設定可以讓相片還原真實動人的色彩。

  色溫是很容易隨著光線變化而改變的,這一秒在太陽底下、顏色偏暖,下一秒走進建築物陰影,顏色也變得偏冷,沒經過相關訓練,單憑肉眼未必能察覺色溫改變,因為人看到的影像會被腦補,但相機沒有腦袋,自動模式也只是憑預先寫入的程式、按規條去決定白平衡,誤判機會也就比較高。

  你可能又會有疑問,黑夜就是黑色,又怎會影響到白平衡?其實影響白平衡的因素可多了,先看看以下這張圖片。這是在一個觀測條件極優良,空氣良好、幾近零光害的山區拍攝,理論上只有銀河發出來的光線,沒有其他情況影響,應該最能展現銀河的真實色彩。

  提醒一下,畫面看到的銀河是夏季的銀河,是我們銀河系的中心地帶。請留意一下色彩,天空是黑色的,而銀河中心是一層淡淡的金黃色。銀河中心是一個超巨型黑洞,所有物質都會被吸進去、同時發出幅射,再加上宇宙膨漲、星體距離改變導致紅移現象等等不同因素,以及光線進入地球前後會受到星際間物質、傳播距離和我們的大氣層折射所影響,最終的色彩就是這樣。

  再來看看以下一張在澳門龍爪角拍攝。澳門是一個光害相當強勁的城巿,所以同樣色溫拍出來的銀河也有所不同……

  相片不但因為城巿常見的黃光而導致嚴重偏黃,相片中心附近的銀河更黯淡至快要看不清了,如果我們為了更清晰的銀河而稍微推一下反差和曝光……

  銀河是清晰了,但相片整體極端偏黃,慘不忍睹……那如果按照之前在無光害地區拍攝到的銀河,儘量保持夜空應有的黑色,並控制光害對畫面的影響,又會是如何呢?

  其實關鍵就在於後制時如何控制好畫面每一個元素的色溫。有些朋友很討厭後制,但筆者必須指出,正確的後制是能突出相片的元素、還原真實,以開首所說的白平衡誤判為例,後制調整白平衡就比起直出更能反映真實色彩。

  這是最近拍攝的一張城巿銀河景觀。

  在澳門要拍攝星空,就必須要跑到最南端的黑沙、龍爪角。

  很久以前已經想拍這個畫面,終於藉著最近一次颱風吹襲前的好天氣完成,後制時除了還原銀河的顏色,也控制地景呈現應有的色彩,同時也保留了一點光害對夜空的影響,保持其真實性。

  在這樣的環境下拍攝,如果你堅持把天空維持在中性黑,地景就會偏黃得完全沒有色彩;如果你堅持地景要有正確色彩,那天空的顏色、甚至連銀河的顏色也維持不下去了。

  說到這裡,有點後制經驗的朋友應該已經想到地景和星空分開處理的手法了。

  了解以上情況後,大家就會明白環境因素對銀河色彩的影響,進而可以推斷其他情況,例如月出也會讓天空加入了另一種色溫的光,而一些不同顏色的射燈、鐳射表演等,又會把星空照成其他顏色……如果拍攝地點是這樣惡劣的話,筆者應該會選擇毅然放棄。

  同樣的龍爪角星空,天氣好、花心思後制,配合光害濾鏡,還是能還原真實色彩的。

  當然,攝影從來不是死框框。以下相片在日本輕井澤王子滑雪場拍攝,你可以看到星空明顯偏藍。為甚麼筆者接受把相片調成這樣?首先照片中的銀河是冬季銀河。相比夏季,冬季銀河是相對沒有色彩的,就像一條靜恬的白色緞帶掛在夜空中;其次是輕井澤還是有點黃色燈光,筆者刻意維持雪地的白色;最後是筆者認為藍色的夜空更能表達冬夜的寧靜氣氛,而且地球上天空的光都來自太陽,太陽光進入大氣層後一般被折射成藍色,但後制時也要控制著藍色不會增強至好像白天一樣。

  筆者認同攝影不應太多限制,只要不過份、循科學就可行。

  網路上有大量網友分享的銀河照,可是很多朋友因為各種不同原因導致不同顏色的星空,有紫的、綠的,甚麼都有。大部分時候我們會關注相片中的色彩是否能準確反映真實,那為甚麼我們不能接受看上去和真實不符合的攝影作品,卻又能無視五顏六色的星空?黑夜本來是黑色的,星星也自有她們的色彩,只要你能保持基本的色彩準確,燦爛的星空自會呈現眼前。

寫在最後

  如果你接受了這篇文章的理念並予以實行,那麼筆者在此恭喜你,你的攝影作品 like 數會直線減少。因為筆者觀察到 like 數最多的照片普遍不是那些堅持準確色彩的,大眾最喜歡的,其實是那種超級視覺衝擊、很 Juicy 、很 Blink Blink 的那種美圖呢……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