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之前: 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

ZD 9-18

現代鏡頭大量使用非球面鏡片減少球形像差,一塊非球面鏡片可以代替數塊普通球面鏡片,從而減少重量和體積。非球面生產一般認為難度較高,而當年還在生產相機的 Olympus 有一項技術:「雙面非球面鏡片」( Dual Sided Aspherical , DSA ,現在由 OM-SYSTEM 承繼 ),説穿了就是把同一塊鏡片的兩個面都做成非球面,功效當然就是更進一步減磅,良率控制難度也隨之提升。

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 (下稱 ZD 9-18 )是首款應用這項技術的產品,在 2008 年發表。那塊「雙非」正正就是前玉,在 Lenstip 的評測中,全焦段的最佳光圈就是全開光圈,不能説不強。但相對來説, ZD 9-18 為了把體積做得更小、重量更輕(大概比 m.ZUIKO DIGITAL ED 7-14mm f/2.8 還小一圈,重量只有其三分一),邊位成像不可避免的略為遜色,亦有彗差明顯等問題,但當然,定位也只是低階的 Standard Grade,定價只不過 USD599 。

當年 High Grade 的 ZUIKO DIGITAL 11-22mm f/2.8-3.5 ( ZD 11-22 )被認為不夠廣, Super High Grade 的 ZUIKO DIGITAL ED 7-14mm f/4.0 ( ZD 7-14 )則身價較高, ZD 9-18 無疑是為 O 家用户提供了較易入手的超廣角選擇,而濾鏡友好的設計,更是風光攝影的利器,同時還支援 M4/3 初期的反差對焦,作為過渡的產品相當稱職。

反過來説, ZD 9-18 沒有 ZD 11-22 的「 OM 藍」加持、光圈也較小,而 ZD 7-14 也算是當年定價最容易入手的 SHG 鏡頭,一般 4/3 用家很少選用超廣角,骨灰用家則更傾向衝 ZD 11-22 或 ZD 7-14 ,更甚的是 2008 年後 O 家開始籌備 M4/3 ,直接導致 ZD 9-18 和以後的 4/3 產品的關注度被分攤了。

不過後來 mZD 版本的 9-18 也使用了 DSA ,即使定價較 4/3 版高,在 M4/3 初期也是較受歡迎的一款產品,可惜後來被發現排線故障問題嚴重,到今天已幾乎不被重視。

筆者把兩家廠的 4/3 鏡差不多都把玩過了, ZD 9-18 真的是最喜歡用的第一梯隊,得益於 OM-1 的強勁對焦性能和畫質提升, 2023 年再次使用 ZD 9-18 得到了全新的愉快體驗(雖然驚喜不及 ZD 11-22 ,有機會再説)。

只是驚覺 ZD 9-18 作為當年不算熱門的鏡頭,網上對這老鏡的資訊少之又少,如果我們這些死忠也不留下一點廢話,恐怕就真的要被遺忘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