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

  2016 年末, Olympus 推出 mZD ED 12-100mm IS PRO ,筆者幾乎是一推出就買下來,三年多以來陪著筆者去過數次旅行,拍過不少滿意的街拍,也在工作中紀錄了不少場合。

浦添大公園,超好玩的滑梯!
  2017 年的沖繩旅行,是筆者很懷念的一次,這次哥哥真的長大了。這是浦添大公園,超好玩的滑梯!
要上樓梯才能玩滑梯,很好的小朋友「放電」項目呢。
要上樓梯才能玩滑梯,很好的小朋友「放電」項目呢。

  當時最大的宣傳賣點是配合同時推出的 E-M1 II 達成反地心吸力的 6.5 級防震,主打「旅行、日常」。 2017 年那場筆者相當懷念的沖繩旅行,只帶 E-M1 II 和 12-100mm 這套組合,全程不用換鏡,使用體驗極佳。

  去年又到台灣旅行,又是一機一鏡,室內用其實沒有甚麼大問題,手持反地心吸力拍攝也是小菜一碟。

E-M1II + 12-100PRO
E-M1 II + 12-100PRO ,去旅行真的不用多帶其他。

  打從 Olympus 推出 PRO 系列鏡頭開始,很多意見覺得體積越來越大,甚至連 M4/3 用家的圈子裡都有這種論調。其實在初代 E-M5 已經有人這樣說,筆者其實覺得 E-M5 的體積,不過是當年人氣機型 E-P1/2/3 加上 EVF 的大小而已。

  當然消費者各有所需,口味會隨時間而改變,器材也會隨市場發展而有不同面向。

E-M5 vs E-P3
E-M5 vs E-P3

  4/3 聯盟官網(中文版)是這樣描述 M4/3 系統的:

在4/3(Four Thirds)系統規格所秉承的“專業影像品質數碼專業設計”設計理念的基礎上,以“高便攜性小型設計”這一部分作為中心,追求系統整體的薄型化和小型化,這是微型4/3(Micro Four Thirds)系統規格的主要特點。

https://www.four-thirds.org/en/faq/

  再來看看,官方如何描述當年的 4/3 系統:

4/3型圖像感測器的對角線長度大約為35mm膠片相機感測器的1/2。因此,為得到相同視角而需要的焦距僅為35mm膠片相機所需焦距的1/2,這樣光學系統可進一步實現小型化。在不降低亮度的情況下縮小有效口徑,為設計通光量更大的鏡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由此為小型化和大光圈的同時並存狀態下、鏡頭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就是說,採用4/3型圖像感測器,使得開發出的鏡頭不僅能夠全面實現傳統鏡頭無法達到的高性能,而且小巧輕盈便於攜帶。例如,一個等效於35mm相機格式的300mm遠攝鏡頭,在4/3(Four Thirds)系統中只需採用150mm焦距,即可實現相當於大光圈F2.0的高亮度,而傳統鏡頭的最大亮度為F2.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22135338/http://www.four-thirds.org/en/fourthirds/index.html
E-M5II + 12-100PRO
E-M5 II + 12-100PRO

  換言之官方所希望提供的產品,並不是體積絕對小的器材,而是開發出比傳統鏡頭(官方以 135 系統為比較)性能更高的產品,同時維持小巧輕盈便於攜帶。 12-100mm 正是這樣的產品,你看上去好像比傳統的「小三元」 24-70mm f/4.0 和 70-200mm f/4.0 體積好像差不多?但人家兩支鏡頭合體成為一支!同時提供反地心吸力的防手震、可靠的三防性能、還有全焦段均在系統上遊水平的畫質。

  試想像一下,你和朋友們在一個攝影旅行遇上了大景,有些朋友拿起廣角鏡拍完再換上遠攝鏡繼續拍,有些朋友則帶了兩個機身各接上一支鏡頭拍來拍去,而你,拿起一機一鏡,廣角拍一下、遠攝拍一下,還有時間補拍一些,然後回到車上喝茶,看著朋友們換鏡換得滿頭大汗……是不是很瀟灑?

  街拍更是方便。有關注本網誌的朋友都知道筆者有雙修旁軸鏡頭,但筆者可以明確告訴你,我更喜歡 12-100mm 拍的街拍。筆者很喜歡長焦距的壓縮感,但又不願意每次出行只帶長焦鏡,因為缺失廣角端恐怕會遺留一些畫面, 12-100mm 就正好。

筆者很喜歡長焦距的壓縮感。
筆者很喜歡長焦距的壓縮感。
長焦距拍攝街景總會給你驚喜。
長焦距拍攝街景總會給你驚喜。
距離足夠的話,也能拍下不變形的建築物。
距離足夠的話,也能拍下不變形的建築物。
2020 年疫情下的公園,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呢……
2020 年疫情下的公園,為甚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呢……
天橋下的斑馬線,不啟用的基建形同虛設!
天橋下的斑馬線,不啟用的基建形同虛設!這個位置只能用廣角端拍攝,若只帶長焦鏡就真的遺憾了。
撲口罩的長長人龍,要與人減少接觸,用長焦來拍就最適合。
撲口罩的長長人龍,要與人減少接觸,用長焦來拍就最適合。
超強防震,手時兩秒不是甚麼問題。
超強防震,手時兩秒不是甚麼問題。
喵星人,很美的毛色呢。
喵星人,很美的毛色呢。
「天涯鏡」來說,解像力完全不成問題。
「天涯鏡」來說,解像力完全不成問題。

  對筆者來說,有選擇永遠是最強。在 M4/3 系統裡,我能找到 12-32mm 、 15mm 和 20mm 這些體積細小的鏡頭,能和 E-PL 或 PEN-F 等機身組成相當便攜的系統(這篇文章內的街拍以 15mm 和 20mm 拍攝),也能找到 12-100mm 、甚至回頭找到 14-35mm 這些以高性能、高畫質為訴求的選擇。

  而 12-100mm 用作生活隨拍,未必比小器材輕鬆,但紀錄重要畫面就相當可靠了。

  工作上使用, 12-100mm 更是稱職,你根本不用擔心拍不到,只須留意自己能不能捕捉得到。

  「天鴿」襲澳後,民防架構於 2018 年舉行首次「水晶魚」民防演習,應付將來可能發生的超強颱風:

政府派包機前往武漢接回滯留居民,包機起飛前機組人員合照。
政府派包機前往武漢接回滯留居民,包機起飛前機組人員合照。

  就算回到 4/3 年代,當年的大三元也是這樣的產品: 14-35mm 和 35-100mm 體積跟 135 系統同類產品差不多,但給你 f/2.0 的大光圈,確保你能以更快的快門去拍攝動態( 4/3 的 f/2.0 是真正的 f/2.0 ,詳看這篇文章), 7-14mm 是推出當年( 2004 年)最廣角的鏡頭( 135 格式等效 14mm 的視角),那時候 135 系統最廣的只有 16mm 。而 12-100mm 的出現對筆者來說,是對 4/3 系統核心價值的一個溫故知新,對體積再無顧慮,索性把 12-40mm 換回 14-35mm (詳看這篇文章)。

  真的要批評的話,唯一就是畫質取向比較完美,各方面無缺點,也就是說比較悶吧,哈哈!但 12-100mm 的方便、可靠和高性能,實在令我愛不釋手…… M4/3 聯盟這兩年不介意體積稍大,反而在規格、性能方面著墨,就像 Panasonic 的 DG 10-25mm f/1.7 和 12-100mm ,這個時代當你能堅持你的核心價值,就能贏得掌聲。

  有人會說用 135 裁切也能有這樣的效果、同一價錢有大買大云云……我不打算討論,畢竟各人有各人玩法,只是如果你正在使用 M4/3 系統,對 PRO 系列的體積還有疑問,覺得「太大太重失去 M4/3 輕便意義」等等,我只可以告訴你:

  你信仰不足,請儘快課金充值。(笑)

寫在最後

  現在覺得寫器材很難,人已離開追求畫質的階段,不想太多寫畫質表現淪為評測文章,一不小心又會被認為是寫火棒文--「肯定是想吹捧然後二手賣個好價錢吧!」

  這我可以確實告訴你,不賣。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