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磨一劍,革命尚未成功- Olympus E-M1

  回顧過去十年, 4/3 可謂帶起了相當多的革命: E-1 的超聲波除塵、 E-330 首次在數碼單反上引入 Liveview 取景、 ZD 14-35 和 ZD 35-100 兩支同級焦段最大的 f/2.0 恆定光圈,到後來 Panasonic 推出 M4/3 系統首部機身 G-1 ……無一不是帶領著數碼相機發展的方向,可惜的是, 4/3 兩間主力廠商從來沒有成為市場主流。儘管如此,我認為 4/3 還是好端端的活著,細心想想, 4/3 的靈魂是那片 4/3 吋格式的感光元件,基於這個成像圈尺寸所研發的一系列成像產品,基於這個概念, 4/3 無論是單反還是無反可有甚麼不同?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如果說 E-1 是革命的開始,十年後 Olympus 推出 E-M1 ,大有革命尚未成功的意味。雖然被定位在 M4/3 系統的 OM-D 系列,但 Olympus 也不否認 E-M1 是 4/3 單反最後一台機身 E-5 的後繼機種。然而對於老 4/3 用家甚至底片年代 OM 系列的用家來說, E-M1 無疑是代表了 Olympus 完全放棄單反結構的決心。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 ZD9-18mm

  只因選擇了 M4/3 系統來延續,至使很多人錯把 E-M1 看成 E-M5 的後繼機種。其實 E-M1 的靈魂,在於感光元件上的那些相位對焦檢測點,雖然有著和 E-M5 同樣甚至更強的機能,使用的思路卻絕對不同。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 ZD 50mm

  這使我們能夠重新使用 4/3 那堆「光學遺產」。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 ZD 150mm

  我認為現階段 M4/3 系列鏡頭以妥協光學質素換取更細小體積,如果能在重新使用光學質素強桿的 4/3 鏡頭,的確會為用戶帶來更多選擇,無須介懷是否體積太大,重量太重,喜歡輕便的仍可選擇輕便,為何要在網上終日互相批評?

  以下會分享一下 E-M1 接上各種鏡頭的相片,尤於 E-M1 打正旗號作為 4/3 後繼,我會更多介紹 4/3 鏡頭的作品。

Zuiko Digital ED 9-18mm f/4.0-5.6

  本來 ZD9-18 在 E-5 上的對焦也不算甚麼快,用在 E-M1 上算是持平吧。值得一提的是, ZD9-18 的大小配上未裝上手柄的 E-M1 ,體積是剛剛好的。

Olympus E-M1
大炮台景色
Olympus E-M1
雪地聖母堂
Olympus E-M1
大炮台防空洞展廰
Olympus E-M1
晚間街攝

Sigma 30mm f/1.4 DC EX

  這支不甚受注目的鏡頭,當時在 E-5 上的被解放出優異表現,用在 E-M1 基本上同樣是持平的。出奇的是,現在用的是我第二支購入的,第一支沒跑焦,第二支在 E-5 上是跑了,但到了 E-M1 居然沒有事情發生,是因為檢測點直接造在感光元件上的原因嗎……?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大炮台的貓
Olympus E-M1
營地街的餃子和乾炒牛河

Zuiko Digital ED 150mm f/2.0

  重頭戲是最高級 4/3 系列鏡頭的 ZD150 ,先看看以下這張,感光度達 3200 ,快門只有 1/6s ,光圈為 f/4.0 ,仍能保持清晰,不愧是 Olympus 引以為傲的五軸防震,注意 ZD150 有 1.6kg 的重量。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的五軸防震超強!

  然後是以下兩張,加上了 EC-20 遠攝增距器並使用 C-AF TR 模式,同時把 ZD150 的對焦距離限制設定為 4 米至無限遠,到了這一代的 Olympus 再次受惠於感光元件內置對焦點,追焦性能比起以往更強大,雖然與幾間主流廠的追焦性能還有一段距離,但有這樣的效果,也足夠拍攝生態、運動等題材了。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E-M5 以後使用了新的感光元件,暗位的訊噪比大有改善,我懷疑是不是同時改用了新的 A/D 轉換導致整體的訊噪比好上不少,後制時就有更多的空間調整。

Olympus E-M1
DR 比 4/3 年代要好得多

William Optics ZenithStar 80 II ED APO

  E-P5 開始 Olympus 加入了峰值對焦,在 E-M1 上也能看到這功能,這對使用手動鏡的用家來說可是福音,在此之前,只有 SONY NEX 系列有此福氣……說回正題,既然加入了峰值對焦,手上也有一支焦距較長的望遠鏡,不如試試吧……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結果是,一支光學質素良好的望遠鏡,不失為自動對焦遠攝鏡頭的替代品,尤其是手動對焦有了更好支援後。雖然光圈小了一點(這支 80ED 加上平場鏡後的焦距約是 f/5.6 ),但能輕易達到 135 格式的 800mm 焦距相約的視角。日本有同好把 ZD70-300 改裝當作這支望遠鏡的平場鏡使用,更即時讓這支望遠鏡獲得了自動對焦能力……

m.Zuiko Digital ED 12-50mm f/3.5-6.3 MSC

  以下開始是兩支 M4/3 系統的鏡頭,分別是其中一個套裝,較低階的 mZD12-50 ,沒甚麼特別,不過微距功能的確很方便好用,開首四張器材照可是用這鏡拍的。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m.Zuiko Digital ED 17mm f/1.8 MSC

  然後是我最常用的 17mm 鏡頭, f/1.8 入光量配以優異感光表現,拍攝上已經沒甚麼困難了。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Olympus E-M1

寫在後面……

  如果本身已是 E-M5 以後的 M4/3 使用者,相信對 E-M1 的畫質表現和性能不會陌生,各大評測網站已有太多報導。雖然加入調色盤、 HDR 、更完善的 Live BLUB 檢視等,但對於 4/3 用戶來說,能夠全速使用 4/3 鏡頭才是主菜。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1. 對焦效能有得有失,無論是對焦速度和反應,在單次對焦模式時優於 E-3 以前只有三個點對焦點的對焦系統,但比 E-3 後的千鳥系統則遜色得很,主要對焦在暗位時仍會迷焦;但在連續對焦和焦點鎖定等模式,均比以往的對焦系統強大得多;
  2. 機身真的很細小便攜,和 E-M5 大小相若,比 E-420 稍小,重量亦和 E-420 相若,作為旗艦機身,這一代 E-M1 的確達成了「細小而優異」的要求;
  3. 畫質方面,高感光度的確有進了一大步,但低感光度方面,很多 E-M5 用家都說質感大不如前,這點我是同意的;
  4. 也是畫質方面,還未發布前有傳今次 E-M1 終於加入 14bit RAW 壓縮,但最終仍是 12bit , Olympus 解釋是處理器不夠快。其實看到新的鏡頭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被冠以「 PRO 」的名字,看得出 Olympus 銳意向專業攝影師推廣,問題是對於非新聞或時事類的專業攝影師而言,後制修圖的空間是必須的,即使現在換了感光元件後的空間大了,這還是必須正視的,而非靠一個「 PRO 」字了事。

  最後必須說的是,這次只買了套裝 12-50 鏡頭而不是那支 MTF 圖上曲線比 ZD12-60 更漂亮的 12-40 ,希望日後還有機會說明原因,先就此打住。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