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知時光去: Olympus E-5

  跟 Panasonic 一同以 M4/3 帶領相機工業進入無反時代的 Olympus ,確認將相機業務出售予日本產業夥伴( JIP ),根據公開信息,撰文時交易細節即將落實,這時反而想寫的,是已步入歷史的 4/3 系統單反、最後武士 Olympus E-5 。

入手後第一次拿出去拍攝,這張相片對我來說印象極深。

  說起來,最新的 E-M1 Mark III 跟 E-5 處境相似:都是前代旗艦的少改優化,但對真正用家來說卻是翻天覆地。 E-5 像素微增 200 萬至 1,200 萬,但改善了高感光表現之餘,竟然把低感光度的質感推向了極緻;拿掉 Low Pass 濾鏡迎來更細緻畫質,也讓業界在稍後跟進。更可用的 Liveview 速度、前代「千鳥」雙十字相位對焦系統再優化等等, E-5 在多年以後作總結,的確説來強大;但說到連拍、對焦點等基礎數據, E-5 從外觀到規格看來比前代幾乎沒甚麼亮眼的吸引之處,甚至有人認為只是一台「 E-3s 」,把前代的毛病改善過來而已。

  但十年又過去,作為用過兩代旗艦的老 4/3 用户,只能說 E-5 的改進無法從規格上看得到。直到大家看到 E-M1 Mark III 和 Mark II 的差距,就早已不言而喻: Olympus 從來不能只看規格。

Olympus 用戶有哪個不關注色彩?

  筆者的 E-5 前後總共用了三年多,是剛推出就入手的。很多東西以現在的標準來看,或許會覺得落後,即將進入 8K 年代的今天, 1,200 萬像素只是 Nothing (除非是 a7S 系列或 GH5s 那一類感光怪獸),但當時 FHD 才剛普及不久, E-5 卻讓 4/3 用家回到當年 E-1 搭載 FFT-CCD ( Full Frame Transferred )感光元件的感受:為甚麼低 ISO 能如此乾淨?

由始至終不變的愛拍題材是喵星人 XD

  同時,當年無線閃燈通訊還不發達,那個同步接口就更顯實用……聽說當年真的有雜誌拿來當影樓機。

  高 ISO 是有所改善,起碼 ISO800 已能拿出手,以當年 4/3 系統來說已不可多得(大概是 APS-C ISO1600 可用的年代)……但低光下的橫紋問題,讓當時剛入門天文攝影的筆者相當頭痛。

橫紋雜訊令人頭痛!
疊相後卻又很不錯。

  對焦方面,前代 E-3 引入雙十字「千鳥」相位檢測對焦系統,配合當時新研發的環型超聲波「 SWD 」馬達,尤其使用與 E-3 一起推出的 ZUIKO DIGITAL ED 12-60mm f/2.8-4.0 SWD 鏡頭,原廠宣稱在實驗室環境下是當時全世界最快的自動對焦組合,「千鳥」所採用的差異式排列也確保了偵測準繩度。

ZD12-60 ,世界最速對焦(好似係)

  是不是全世界最快不用深究,至少筆者認為單次對焦是可靠的, M4/3 年代常見的「背景先決」情況,使用 E-5 時筆者並不很深刻……

首見「無恥濾鏡」劇劇性色調,當時編號 Art 11 。

  連續對焦也就是「追焦」方面,如果事先明白從來不是 Olympus 的強項,那 E-5 會有驚喜,至少中央單點配合鏡頭對焦距離限制設定,還是能處理大型的飛行中水鳥。

大一點的白鷺……
小一點的相思……還是能追得到。

  當時期待 Olympus 的追焦性能可以追上市場水平,今天 E-M1 Mark II 、X 和 Mark III 終於也實現了。

  E-5 的 Liveview 也到了可用順暢的程度,當然舊時未有 On chip PDAF 技術,以純反差檢測來作自動對焦偵測, Liveview 下的自動對焦大概比 E-P1 稍慢吧。

但那時候有 Liveview ,拍喵星人超方便呢。

  防震、防塵和防濺水性能突出,感光元件超聲波除塵也是今天仍然領先的技術,至少筆者在沙塵滾滾的環境下更換鏡頭從不擔心也沒出過意外……有一定年紀的前輩看到我換鏡都會提醒我説小心入塵,我通常都會報以微笑感謝提醒而手卻不會停下來……

戰場一樣,敢換鏡嗎?

  總的來說, E-5 是 Olympus 在 4/3 年代的大成,沒有現在許多的特異功能,但硬是把當年廠方各方面最高的技術都投放進去,現在回看,的確是 4/3 系統的完美謝幕。

這樣掛機又的確有點難度呢……

  消費者們對 E-5 的投訴,可能和今天對 E-M1 系列差不多,就是體積大、機身重,高感光度表現比不上同價位的 APS-C 甚至是 135 片幅產品。

  當然今時今日我們都明白到,片幅面積小畫質一定不夠好,就像好的單車可以很昂貴,但踩得再快也不可能快過一台小排氣量的機車,對不?

等效 300mm 又擁有 f/2 曝光,其實這個體積真的不大。

  然而我們不會去批評單車怎麼這樣貴還這樣慢,因為都是面向不同的東西…… 4/3 系統的精粹不在機身性能有多好,而是那堆規格外的怪獸鏡頭。

  當然今日電子技術進步,那堆怪獸光學看起來可能又有點過剩,而在那個還是靜態攝影為最大宗、光學質素還佔很大份額的年代,那堆怪獸又確實沒有替代品。而 E-5 的體積、重量,使用最高光學質素的 SHG ( Super High Grade )鏡頭時又出奇地平衡好手持。

手持 E-5 和 50-200mm 相當輕便,後來就愛上了長焦拍風景的壓縮感。

  很多人習慣以體積越來越大去說 M4/3 發展了錯誤方向,其實 Olympus 這樣不顧體積的旗艦,從 4/3 年代開始也不過是三到四年才有一台,輕身方便的幾乎每年都有, E-5 同期也有 E-620 這台被稱為入門機皇的小傢伙迎戰呢。

  Panasonic 在推出兩台 4/3 單反後專注無反發展,並引入強勁影片拍攝功能,到今天手機拍攝質素大幅度改善、閲讀習慣由大屏幕圖文並茂轉向小屏幕影片 VLOG 大行其道,整個 4/3 系統在這個大時代來臨前,以 E-5 完美謝幕,而那個時候的 Olympus 也早已悄悄地把重心轉移去發展 M4/3 。

  但有些事情難以忘懷,使用 E-5 那段時間是筆者入生中最自由自在、最願意到處拍攝的時光。拿出去拍攝的器材就是最好的器材, E-5 是影響筆者最深的一套攝影工具,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拿上手就能拍到自己想要的畫面」,以致日後選用器材都會以此為準則。

那個時候,旅行、出差都願意帶呢。
不是 OM 藍,但很深邃呢。

  日後 VLOG 必然主導數碼攝影市場,對筆者來説也是一種熟悉的工具,但年紀漸長、生活繁忙,投入的程度必然不如使用 E-5 當年,當然無論生活抑或攝影,當下也有當時無可比擬的樂趣。

  Olympus 出售業務、 Panasonic 同步發展 M4/3 和 135 片幅,市場一度充斥悲劇情緒。筆者相信 M4/3 的發展不會停,但肯定不再跟過去一樣專注靜態攝影。而筆者認為這與 M4/3 還能生存與否無關,而是整個相機工業日後的發展已經改變,從近期各家產品可知一二。

  筆者努力蒐集多年的那堆 SHG 怪物,還能以最新的旗艦機身去推動、享受更強的性能和畫質,對一個多年用家來說感受極深,在時代改變的當下回想當年至愛,只能說句: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

3 thoughts on “便知時光去: Olympus E-5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