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驚動白鷺

小白鷺
澳門常見的小白鷺

  每年冬春,龍環葡韻附近總可以看到攝影愛好者,帶著巨型長焦鏡頭,拍攝棲息在那裡的白鷺。請恕我對烏類拍攝認識不深,也聽過資深朋友說,拍攝鳥類最重要的,是不要驚動牠們,因為牠們對環境非常敏感,稍微驚動了牠們就會飛走不再回頭;觀鳥或拍攝時的衣著也很講究,即使穿的是森林迷彩服,烏類也能認知那些迷彩綠色是人類抑或是植物,更不要說穿鮮色衣服不斷走動了。

  今年四月中去拍攝,整條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在遠處看過去,有些小白鷺會飛得很近行人路,可是當我走近行人路,牠們就飛回叢林中,鮮有飛近。龍環葡韻外的行人路和鷺林,其實已經有一段距離,但小白鷺們還是會警剔著人類走近。如果說在更接近的地方,興建聚集人群的設施,情況是否更壞?而且,人走近了還是會走開,設施建了卻是建了,即便要拆,還是要進行大工程。

  工程對牠們的影響又有多大呢?蓮花大橋附近也是一個生態區,澳大橫琴校區河底隧道興建前,那裡曾經是最多鷺鳥聚集的地方。可是施工前後兩年去過當地拍攝的朋友,應該知道聚集在那裡的鷺鳥數量正不斷減少。這些不必用數據表示,靠近聯生工業村的河邊,這年來沙塵滾滾,即使是人,也不會願意待在那裡。

  在澳門,有一部份鷺烏屬留鳥,瀕臨絕種的黑臉琵鷺也會在冬季來澳過冬,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使得小城在國際生態環保範疇中聲名大噪,澳門人理應擁有與大自然親近的權利,又或者說,澳門人理應與大自然最有聯繫。而龍環葡韻,澳門幾個鷺鳥棲息點之一,亦是與居民最親近的地點。如果我們的下一代有必要親親大自然,那為甚麼要捨近取遠呢?如果環保是要講科學、講數據,為甚麼花了一段時間分析研究,生態卻變得連人也不太適合活動了?

  我們談環保、談保育,到底我們在環甚麼保,保甚麼育?最終目的是為大自然創造生機,保障人類永續,抑或滿足人類作為主宰的慾望?當我們的下一代,只能透過一張張圖片,抑或要跑到鄰近地區去親身觀看甚麼是白鷺,這又是否我們樂見?我們本來就能近一點認識牠們啊!

  不是不要建設,不是不要發展,但為了下一代,為了澳門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印記,懇請,不要驚動白鷺。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