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之美: Panasonic LUMIX G 20/1.7 ASPH

4 分鐘

2000 年初數碼攝影流行,很多概念承襲了上世紀 90 年代底片最後輝煌的階段,其中一個老前輩常說的是「 50mm 技術成熟,畫質最好」。現在想來不無道理,當時主流的 50mm 單反鏡頭都採用了 Double Gauss 雙高斯的光學設計,也就是 Zeiss 後來 Planar 結構的來源。

Credit: 網上圖片
Credit: 網上圖片

這個設計已有百年歷史,主要特徵為前後兩組「對稱」(最基本是「凸-凹-凹-凸」),達成平坦的像場。而除了應用到 50mm 鏡頭,旁軸機等短法蘭系統更可做到 35mm ,其中名氣最大就是 Leica 的 35mm 。可惜到了數碼年代追求直射入光,雙高斯們正在淡出,近年粗大長的逆焦鏡頭當道,連 Leica 都慢慢地投進逆焦大軍。

回到 M4/3 誕生之初,雙高斯仍然是單反 50mm 為最大宗。基於無反系統的短法蘭距, Panasonic 彷佛有意識地用此結構為基礎造了 20/1.7 ,同時為了維持餅鏡體積而無引入浮動鏡組設計,以傳統的方式整組鏡組同時前後移動導致對焦慢, Pana 甚至在自家機身上把連續對焦封印起來。

20/1.7 的結構圖, Double Gauss 後的三片鏡相信是增光組(參考 Zeiss Planar 50mm f/0.7)

不過這樣的傳統設計換來極輕薄的鏡身和低廉的價格,除了紫邊和彗差放飛自我,中心銳利度是足夠一般生活街拍使用的,其餘色散等像差也在合理水平,成像有種老鏡古典風格,憑著高性價比也成為玩 M4/3 不能不玩的一個選擇,療效的確不錯,至少後來的 mZD17/1.8 除了對焦速度較快,仍是以後來者身份被全方位壓制。

之後又發現 O 家機身可以支援連續對焦,尤其在相位對焦機身上,實用度更上一層樓,不過 O 家數碼修正不處理紫邊,習慣後制的話問題也不大,直出用家就要斟酌一下。

有時低成本不一定是下等,像 20/1.7 就很有誠意,可惜 Pana 重心移到 S 系統, O 家新公司也把技能點點在炒冷飯上。

分類 //

發表留言

© 2025 https://www.orange-chansi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