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酮服務站由美珊枝街,到台山再到黑沙環,像被遺棄的小朋友,不知何處才是家,這讓我想到最近經常聽到的「社會共識」。
住北區住了廿年,試過被恐嚇被搶劫,也見過圍毆,甚至有一次在茶餐廳吃飯,旁邊有人被爆樽扑頭,血跡還濺到我身上。而北區,除了些服務團體外,也沒有太多社會設施。不過保護自己的身家性命財產,這點也不應否定。像我家樓下有石油氣零售點,我也害怕有一天會突然爆炸,所以我不認為社會有病,也不認為有些人特別自私,因為換作是你,也許一樣,也許決策者同樣不願把這些較厭惡性的社會機構,放在自己的家附近。
選址由誰決定
其實近年多項公共設施或社會機構,也有同樣的遭遇。數年前計劃興建在私立醫院和幼稚園附近的私人護老院舍,被受爭議的輕軌行經波爾圖街一段,到今日美沙酮中心三易其址,一直有許許多多的爭拗,當局說要建,有人說反對,到底誰有權決定這些建設的選址呢?說到這裡,今次美沙酮服務站事件,部份居民要求另選青洲、路環等地點作服務站,其實又是否考慮到那些區份的居民感受呢?差別只在於政府說有光就有光,居民卻不是。
唯有業隨身
有人說政府近年施政連番失誤,自歐案開始,管治威信已蕩然無存。公職法援、關閘天橋這些例子又被批評諮詢不足,亦有調查指受訪者對政府施政滿意度徘徊在合格邊緣,跟施政滿意度成正比的快樂指數更是低下,說得白一點,現在政府似乎說話也無力。有朋友說,澳門人越來越懂爭取,從前不是包容,而是啞忍。也許政府是時候檢視社會怎樣才和諧了,是不是沒有反對聲音,就是有社會共識呢?
小眾利益和大眾利益發生衝突時,社會有沒有機制調解,平衡各方利益一直是社會上的難題,有人說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但學說又認為民主社會應包容弱勢。意見是提出了,互相溝通過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