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 Canon 35mm f/2.0 LTM

5 分鐘

  年初購入 Sony A7 用作轉接老鏡,當時手頭上的都是單反鏡頭。這些鏡頭大概都是蔡斯的 Distagon 和 Tessar 結構,以及遠攝 Tele 結構,也因為是單反鏡頭的關係,法蘭距比較長,裝上 A7 之後顯得有點笨重。 E-mount 幾乎是歷史上最短法蘭距的 135 格式,如果還是轉接單反鏡頭,那鏡頭與 CMOS 所留的空間就未免顯得浪費。

  所以當時就開始研究同樣法蘭距短的旁軸鏡頭,最終 35mm 焦段先後收入了 Jupiter-12 和 Canon 35mm f/2.0 LTM 。說實在的, Canon 2/35 LTM 的造工真的不錯,感覺上比現在制造的更有心…… Canon 2/35 LTM 是蔡斯的 Planar 結構,常見於現時經常接觸到的 50mm 焦段,特點是用的鏡片少、像場平均、解像力高,但如果做 35mm 的話,焦距就短過一般單反的法蘭距了,因此單反都用上容許焦距短過法蘭距的 Distagon 結構,但 Distagon 結構又換來更多鏡片和更大體積……但在一般 135 系統的旁軸,法蘭距還沒見過超過 30mm 的,很多 35mm 焦距的鏡頭都採用了 Planar 來設計。而 Canon 2/35 LTM 亦被稱為「日本七枚玉」,亦即被認為和 Leica Summicron 35/2 七枚鏡片 Planar 結構版本一樣。當然,細看結構還是不一樣的設計,但被這樣誤解,不多不少也和鏡頭本身的質素有關吧。

  沒有用過七枚玉不能作甚麼比較,但手上兩支 LTM 口的 35mm 就可以好好比較了。用在 A7 上, Jupiter-12 採用了戰前的 Biogon 結構,未到邊緣畫質已開始崩潰(數碼感光元件設計問題,非戰之罪),而 Canon 2/35 LTM 則直到邊緣還是站得住腳。

  說起散景也是一般 Planar 的特性,過渡是不錯的,跟 Jupiter-12 表面是 Biogon 骨子裡是 Sonnar 的表現相比也沒那麼雜亂的感覺。當然, Jupiter-12 融合了 Biogon 的特性,幾乎沒有任何枕狀或桶狀變型。

  可是和大多數老鏡一樣,當時的鍍膜技術沒有現在的好,對付強光是沒有辦法的。另外對比起來, Canon 2/35 LTM 的畫面比 Jupiter-12 呈冷調。

  在旁軸世界裡我可能連門都未入, Canon 2/35 LTM 對我來說,應該算是價錢表現都較為平易近人的選擇了,雖然我還是比較喜歡解像力完全無法在數碼機身上解放的 Jupiter-12 ,以至後來還是受不住戰後新 Biogon 對稱設計的誘惑……

分類 //

發表留言

© 2024 https://www.orange-chansi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