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年代,拍攝質素和相片處理能力越來越高,甚至能夠遙控開啟家中電器,其他電子設備似乎已是可有可無。你有多久沒開啟電腦?這個年代還拿著相機拍攝的你,想必還是有點想法、有點堅持吧?
Olympus 相機很早以前就引入了 Wi-Fi 傳輸功能,而且操作簡便,用家只需掃描 QR code 即可連接,同時能充當遙控相機使用。這兩年 Olympus 還容許 RAW 檔傳輸,也在新一代相機( E-M1 III 、 E-PL9 以後)加入了藍芽通訊功能。這個藍芽功能並不用作傳輸,而是依賴低功耗特性,充當相機和手機之間的溝通,一旦連接後再用 Wi-Fi 傳輸相片,這使自動傳輸成為可能。
筆者使用 Android 手機,藍芽打開即可享用功能,非常方便。
設定不算繁複,主要是相機要設定關機後 Wi-Fi / 藍芽 Standby ,筆者比較喜歡設定為每次自行選擇( Select ),不想每次關機都選擇一次的朋友,可直接設定至 ON 狀態。另外 O.I. Share Apps 也要在設定中勾選容許自動傳輸。
相機要先跟手機配對好,那麼開啟 O.I. Share 後即可常駐,這裡只須設定一次,以後藍芽常開就可以了。
在相機觀看照片時,透過 Share Order 設定順序,相機關機後就會把相片自動傳輸去手機。
相機關機後等一會, O.I. Share Apps 就會自動找到相機,把預設要傳送的相片送到電話。
反攻手機?
智能手機拍攝功能越趨強勁,主要是引入了 HDR+ 等相片疊合技術以及 A.I. 畫面處理。對相機來説,由於片幅大、處理速度較手機慢,很難做到像手機般超高速連拍十多張再作疊合,但 4/3 片幅又在速度和片幅大小上獲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
早期相機提供的 HDR 功能只限於處理光差大的環境, Olympus 從 E-M1 一代開始引入的 LiveCOMP 功能,已是疊合技術較進階的玩法;後來引入的高解像模式也是跟手機相同,使用了類似 Super resolution 的演算方法疊合提升像素(當然 Olympus 同時透過像素位移獲得更準確的數據)。到最新一代,高解模式可以手持, LiveCOMP 發展成 LiveND ,本身的 HDR 功能也容許 RAW 輸出。自從 Olympus 的防震技術發展至業界首屈一指,很多手機能做到的功能也在 Olympus 相機上解鎖,加上 Olympus 的色彩管理和 Art filter 等等,單單説到相片質素還是比手機強上很多,放大後的細節也更自然,並非坊間所想的差距很少。
唯獨是手機能夠即時拍攝後分享到社交網站或傳給朋友, Olympus 的解決方法則是本文提到的自動傳輸。如果是 1 系或 5 系用家,更能用 RAW 檔配合 Adobe LR 等工具調整相片,獲得更能保持質量的輸出,對於已經棄用桌面電腦的用家來説,無疑有多個選擇,畢竟互聯網不只有 Facebook ,還有很多注重質量的圖床呢。
作業流程當然較慢較繁複,但今時今日仍然使用相機的你,正如開頭所説,總是有此要求、有些想法,非相機不可,對嗎?
見仁見智
O.I. Share 的自動傳輸功能還是有點不足。
- 首先關機後相機聯絡手機的時間頗長,至少都有 30 秒左右;如果手機剛好有連家中的 Wi-Fi 網絡,手機更可能在相機和家裡網絡之間跳來跳去;
- 相機的 Wi-Fi 模組傳輸速度不夠快,如果相片傳送量多,相信要等一段不短的時間,但三數張還是 OK 的;
- Apps 只能配對一台相機,如果能先配對好再每次選擇相機,則可節省每次配對,還好掃描 QR code 又不算很慢;
- 如果可以引入即拍即傳,相信自動傳輸功能會更實用(前提是 Wi-Fi 要夠快)。
最後筆者最不滿的是入門機身功能嚴重簡化,像 E-PL9 就只能傳送 JPEG ,這對需要一台輕便機身的 5 系或 1 系用家來説,無疑是不夠用。
智能年代
智能手機年代,拍照、拍好相片的門檻相當親民。筆者從不認為器材是限制,只要你正確使用,總能獲得好相片。每個人總有自己使用器材的方法和作業流程,問題是你有多了解器材。也許對習慣於手機方便的朋友來説,傳輸相片功能比較雞肋,但對於堅持用相機的朋友,不妨又多試一個功能,過程中或許又開發出一套更適合自己的作業流程……智能年代,設備功能是比從前方便,但使用者也得跟著智能化、懂選擇。
而且花了錢買回來,不把功能玩盡説不過去吧?